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文化遗产)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6-27 16:57:37


中国有很多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这些文化需要我们要了解和保护,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得以流传,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文化遗产),希望大家能够多理解这些文化遗产。

树皮布是一种无纺布,是以植物树皮为原料,经过石拍或木槌工具打制成型以后制成的最古老的人类衣服原料。树皮布见证了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我国汉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榻布”,是有关树皮布最早的文献记录。

树皮布又称纳布、楮皮布、谷皮布等。海南岛黎族树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区,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树皮布制作技艺是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过拍打技术加工制成的布料的技术。

2005年,“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被海南省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起源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古代典籍记载,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岛便出现了树皮布。由晋人裴洲《东观汉 记》一书可知,汉代已有用树皮布做冠的记载,当时边疆少数民族还以树皮布制衣裳、被褥。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由于树皮布本身容易腐烂,难以作为历史证据久远留存,唯有制作树皮布的工具之一--石拍被遗留了下来。

清代琼州定安县知县张庆长(1752-1755在任)《黎岐纪闻》载:"生黎隆冬时取树皮捶软,用以蔽体,夜间即以代被。其树名加布皮,黎产也。"而且在今天的白沙、昌江、陵水、保亭等县博物馆均收藏有树皮布。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在掌握了棉纺织技术后,树皮布技术并未完全让位于麻、棉制品,依然有人用楮树皮制作垫单、衣服、腰带等生活用品。这主要是因为树皮原料丰富且易采集,黎族对其技艺已相当娴熟,而成品又十分耐用。

工艺黎族地区可以用于加工的树皮有很多种,如厚皮树、黄久树、箭毒树、构树等,其中构树古称"树",学名"楮树"。古代的黎族人民多用楮树树皮捶成布来制作衣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楮树"意指"落叶乔木,叶子卵形,叶子和茎上有硬毛,花淡绿色,雌雄异株。楮树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

树皮衣的制作有一套很繁琐的工序,包括扒树皮、修整、将树皮放在水中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状和缝制。然后人们利用加工好的树皮布剪裁缝制帽子、枕头、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尽管这一技艺分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并不多,其中以锤打工具最为重要,石拍是制作树皮布的器具之一,也是树皮布文化的标志。

传承价值

树皮布在人类学及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为只有树皮布才可证明,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用树皮布制作衣服,是黎族人民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但是,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海南岛上的树皮布及石拍由生活中消失,而进入了博物馆。更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竟然不知道海南黎族人民这一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在黎族地区,年轻一代已不知树皮布为何物。因此,对于树皮布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发掘整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简陋的文化馆里,陈列着一件收集于解放初期的用树皮布制作的树皮被,上面落满了灰尘,虫蛀斑斑。由于缺乏文物保护资金,不能建成一间像样的文物陈列室。如果保护不善,树皮做成的东西很快就烂掉,对树皮被和树皮衣的保护迫在眉睫 。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文化遗产)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去了解,更多的文化遗产介绍请登录学大教育网查阅。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8926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