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7-04-27 10:43:35


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

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真正做到“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有图画,还有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等等。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

“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 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

1.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

2.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3.图示法

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

4)制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时间、内容、特点、作用”等几个方面去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

5)历史年代速记法:

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919年”、“1818年”属于数字重叠,等。

总之,历史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纲要信号记忆法,讨论辩论记忆法,重复朗读记忆法等等。这就需要同学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提高记忆力不仅可以改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而且还会可以增强自信心。中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记忆的知识最为牢固,甚至可以终身不忘,因此同学们应加强记忆,快乐记忆,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

.历史复习四步法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历史课如何复习,向来是老师学生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单纯的强化训练,未免枯燥;一味的读书背记,难免单调。我们探索出历史复习四步法,即“史实→史通→史论→史感”。具体而言,即以章为一个复习单元,以训练为主线,按照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历史时空观,并让历史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如“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可以概括三条线索,即:国共两党由对峙对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断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

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求历史复习不能支离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

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事搞成拼盘状。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历史复习四步法是复习时大致的四个步骤,这四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要割裂开来,要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史实”是前提,是基础。主要是掌握记忆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复习时要求准确全面。“史通”、“史论”是核心,是关键,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复习时要求深刻系统。“史感”是历史学习、复习的终极目的,是逐渐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总之,历史学习、复习中有意识形成这四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能力,增加学习历史的乐趣.

六.开发历史资源,提高治史能力

历史学习不可只停留在课堂,也不可拘泥于课本。而要把视野引向家庭、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历史遗存等丰富的历史资源。还要充分挖掘乡土教材的历史内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总之,要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把学校历史教育与社会历史生活紧密相联,实行开放性学习.上海教科院付院长顾泠沅教授曾讲到:“听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历史学习,要求同学就某一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考查,筛选甄别,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历史考察报告。还可以组织历史辩论会,重大事件纪念演讲会,历史题材的邮品、图片展等。还可以开展“我的家庭历史”的调查活动。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